晚上十一点合法配资平台排名,儿子房间的门缝里还亮着手机光。
明天就是期中模拟考了,他还在刷短视频。
我敲了敲门,里面立刻炸出一句不耐烦:“能不能别烦我!”
儿子今年14岁,上初二。
这样的对抗早成了常态:
聊学校的事,他三两句就怼回来 “你不懂”; 作业拖到半夜,催急了就说“早写完了!”,可成绩一次比一次往下掉; 上周把他不穿的旧球鞋捐了,他撂下一句 “凭什么动我东西”,然后冷战,现在连饭都不肯跟我们一起吃了。青春期的孩子,仿佛全身装满了叛逆开关:
你说东,他往西;
房门常年关着,衣服扔得满地都是;
手机不离手,喊吃饭像请祖宗;
你多问两句,要么冷着脸不吭声,要么情绪说爆就爆
展开剩余91%一句“别玩了”就能点燃一场战争……
我和很多父母一样,不解、委屈、头疼,甚至心寒:明明是为孩子好,怎么就成了“敌人”?
直到后来跟着亮妈学习,我才慢慢明白,
青春期孩子的 “叛逆”,从来不是针对我们,而是他们正在经历 “从小孩到大人” 的蜕变。
他们想证明自己能做主,却还没学会承担后果;想拥有自己的空间,却还没懂得体谅他人。
今天就把我亲测有效的4个 “非对抗教养法” 分享给大家,不打不骂,用理解和引导代替指责,帮孩子安稳度过这段敏感又重要的时期。
01 角色互换法
青春期孩子总觉得老师针对我、家长不理解我,其实不是别人的问题,是孩子没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。
这时与其跟他讲道理你要体谅老师,不如试试 “角色互换”,让他亲身体验一次 “别人的难处”,理解会来得更真切。
上个月,儿子因为上课睡觉被班主任批评了,回家就跟我抱怨:
“老师就是针对我!我就打了个盹,她当着全班的面说我,太丢人了!”
我听了特别生气,差点就骂他 “上课睡觉还有理了”,
但想起亮妈说的先共情再引导,还是硬生生把话咽了回去。
我轻声说:“被老师当众说,肯定特别没面子,心里也委屈,对不对?”
他愣了一下,没想到我没批评他,反而点了点头。
我接着说:“那咱们来玩个游戏吧!你当班主任,我当上课睡觉的学生,你看看你会怎么处理。”
他一开始觉得好笑,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答应了。
可真代入 “班主任” 的角色后,他立刻认真起来:“上课睡觉会影响其他同学,我得提醒你。” 我故意像他平时那样顶嘴:“我就睡一会儿,又没打扰别人,你管得着吗?” 他一下就急了:“我是老师,肯定要管啊!要是不管,你们都睡觉,课还怎么上?作业还怎么讲?” 看着他皱着眉、一脸认真的样子,我趁机说: “你看,老师批评你,不是针对你,是怕你落下功课,也怕影响其他同学。 就像你当老师时,也会管上课睡觉的学生一样。”他低下头,沉默了一会儿,小声说:“妈,我明天去跟老师道歉。”
心理学家卡尔・罗杰斯曾说,“共情不是简单的我理解你,而是我站在你的位置,体验你的感受。”
这次角色互换,他才真正懂了老师的难处,发自内心的理解,比我讲一百遍 “要体谅老师” 都管用。
毕竟,自己体验到的道理,才是真道理。
02. 责任补偿法
初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,会特别在意同学、朋友怎么看自己。
如果不小心弄坏了别人的东西,直接让他 “赔钱”,可能会伤他的自尊;
但如果不让他承担责任,他又会觉得 “没什么大不了”。
最好的方式,是让他用主动付出来补偿,既保住了他的面子,又让他学会了尊重别人。
上个月,儿子和同学小宇因为小组作业吵架,争执中,他把小宇的电脑充电器摔在了地上,充电器直接坏了。
小宇的妈妈没让我们赔钱,但儿子回来后一直闷闷不乐,躲在房间里不说话。
我知道他不是怕赔钱,是怕小宇不跟他做朋友了。
我走进他的房间,没有批评他脾气差,而是先共情: “妈妈知道你现在很后悔,一方面怕小宇生气,另一方面也怪自己太冲动,对不对?” 他抬起头,眼睛红红的:“我想跟他道歉,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做。” 我接着说:“弄坏了别人的东西,道歉是应该的,但我们还可以做更多。 小宇最近在补数学错题,你数学比他好,不如每天放学后帮他补半小时数学?这样既补偿了他的充电器,又能帮他提高成绩,比赔钱更有意义,你觉得呢?” 他眼睛一亮,立刻点头。
从那以后,每天放学后,他都会跟小宇在小区的长椅上补数学:他帮小宇讲错题,小宇帮他背英语单词。
两周后,小宇的妈妈特意给我发消息:“两个孩子现在比以前还亲,谢谢你家孩子这么用心。”
儿子回来后,开心地跟我说:“妈,小宇说下周要请我吃冰淇淋!” 我摸着他的头说:“帮到别人的时候,是不是比赔钱更开心?” 他用力点头。
个体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・阿德勒曾说:“孩子的价值感,源于他对他人的贡献。
当他通过自己的付出,弥补了自己的过错时,他会感受到‘我是有用的’,也会更懂得尊重他人。”
这种责任补偿,不仅化解了矛盾,还让孩子学会了承担责任,用善意弥补过错,比简单的赔钱道歉更有意义。
03、家务体验法青春期孩子总把 “我的房间我做主” 挂嘴边,可做主往往变成 “乱成一团”
书本堆得像小山,校服扔在椅子上皱成球,零食袋塞在桌缝里,找东西全靠 翻。
你跟他说 “收拾一下”,他要么敷衍两句不动,要么嫌你 “多管闲事”。
其实不用唠叨,让他自己体验一次收拾书桌的麻烦,比讲多少道理都管用。
我家侄女小诺上初二,书桌简直是灾难现场:
数学练习册压着英语听写纸,上周的校服还搭在桌角,连抽屉里都塞着没扔的薯片袋。
有天早上她急着出门,翻遍书桌找不出周一要交的物理作业,眼泪都快出来了:“明明放桌上了,怎么找不到啊!”
我没帮她找,而是指了指乱糟糟的书桌,说:”你要是把书桌收拾干净整洁,作业大概率就能找到了。“
书本按科目摆书架,校服叠好放衣柜,垃圾清出去,收拾完周末能多给你 1 小时玩游戏的时间,怎么样?”
她盯着表怕迟到,赶紧点头答应。
晚上她坐在书桌前皱着眉:“这练习册怎么这么多?叠校服还要对齐领口,好麻烦!” 桌缝里的零食渣抠不出来,她还拿牙签一点点挑。 我走过去递了张湿纸巾,没说教,只说:“妈妈每天早上帮你把校服叠好放床头,晚上还要清你书桌里的垃圾,再收拾厨房、擦地板,一天下来腰都酸。” 她手上的动作顿了顿,没说话,却加快了收拾的速度。那天她收拾了快 40 分钟,书桌终于清爽了 。
她也真正体会到 “整理” 的辛苦,也才会慢慢明白,家长每天收拾不是理所当然,而是藏在细节里的体谅。
04、约定共创法青春期孩子最反感被安排。
你让他 “晚上 9 点交手机”,他偏要拖到 10 点;
你让他 “周末先写作业”,他非要先玩游戏。
其实不是他故意作对,是他觉得 “规矩是你定的,我凭什么要听”。
后来我试着跟儿子 “一起定规矩”,反而比以前省心多了。
之前儿子总拖作业,我们吵了好几次。
有天晚上,我没催他写作业,而是拿了张纸坐在他旁边:“咱们一起想想,怎么安排时间既能写完作业,又能让你玩一会儿,你觉得怎么样?” 他一开始有点惊讶,后来真的认真跟我聊起来: “我放学回来想先玩 20 分钟,然后写数学和物理,这两科难,写完能歇 10 分钟,再写语文和英语。” 我们一起把这些想法写下来,还加了 “如果没按时完成,就减少第二天的游戏时间”“如果一周都做到,周末就去看场电影” 的约定。没想到,自从定了这个 “共同规矩”,儿子很少再拖作业, 因为规矩是他自己定的,他更愿意遵守。
有次他因为帮同学讲题,没按时完成作业,主动说:“妈,今天没做到约定,明天我少玩 10 分钟手机。”
那一刻我才明白,比起家长单方面 “下命令”,让孩子参与到规矩制定中,不仅能培养他的自律,还能让他感受到 “被尊重”。
而这份尊重,正是化解亲子对抗的关键。
写在最后
初中生的青春期就是孩子往 “大人” 过渡,必然要经历的一段磕磕绊绊。
咱们要做的,不是盯着他的 “错处” 纠正,而是陪着他一起面对,不是我们单方面 “教” 孩子长大,是我们跟孩子一起学着成长。
孩子学着怎么负责、怎么自律,我们学着怎么放手、怎么理解。
这样的陪伴,比任何 “管教” 都管用,既能帮孩子顺顺利利度过这段日子,也能让我们跟孩子的关系,越处越亲,越处越扎实。
等孩子再大些,他记不住我们说过多少大道理,却会记得:自己难的时候,爸妈一直在身边。
如果你也有和青春期孩子相处的 “独家经验”,不管是化解过一次对抗的小技巧,还是至今没解决的小困惑,都特别欢迎评论区分享~
咱们一起抱团取经合法配资平台排名,陪着孩子慢慢走过这段又气又暖的时光~
发布于:山东省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