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司马懿,这位三国时期的最大赢家,凭借深不可测的权谋与隐忍之术,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。在他的一生中合法配资平台排名,曾给自己的儿子——司马师和司马昭——传授了三招重要的绝学,哪怕只掌握其中一条,便能受益匪浅。
一天,司马懿坐在府中的石凳上,看着两个儿子练剑。司马师和司马昭剑法不分上下,你来我往几个回合后,终于年长的司马师技高一筹,打飞了司马昭的剑,剑尖横在了他脖子上。司马昭心中不甘,气呼呼地推开剑,表示不想再练了。司马懿看着儿子,走过去让他休息一会儿。
然而,司马昭不解地问父亲:“学文武之艺,最终是要献给帝王的。现在帝王都不需要这些技能,我们练它做什么呢?”司马懿闻言,语重心长地反问道:“你们年纪轻轻,一遇到挫折就松懈放弃,难道你们日后能够成大器吗?”
展开剩余80%看到司马昭懈怠,司马懿拾起地上的剑,继续练了起来,一边练剑一边教训儿子。他提到年老的司徒王朗,76岁时仍然随军出征,真正做到了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。但司马昭听后却并不以为然,甚至掩嘴轻笑。
然而,没过多久,司马懿听说王朗在阵前被诸葛亮几句激烈的言辞激怒,最终因气愤过度而死。这个消息让司马懿十分惊讶,他先是苦笑一声,随后释怀地大笑了出来。司马昭不解地问:“父亲,您笑什么?”司马懿答道:“我笑王朗虽然满腹经纶,却心胸狭窄,连几句恶语也容不下,最终葬送了性命。你们要记住,做一个有大度的人,才能成大器。”
由此可见,司马懿认为,王朗的死亡源于心胸的狭隘,不懂得宽容大度。这个教训,他希望儿子们牢记。
对于司马懿来说,最大的处世之道就是“隐忍”。他深知,有时候沉默比冲动更为智慧,耐心等待最终会带来胜利。他一直以这种态度面对权力斗争,无论是面对曹操、曹丕,还是曹叡,甚至在面对诸葛亮时,他都选择了隐忍,避开正面冲突。虽然他屡战屡败,大家可能认为他软弱,但实际上,他从未失去理智,也从不急功近利。他深知“成败不论英雄”,他不过是在等待时机,用隐忍的策略拖死了诸葛亮,最终掌握了曹家的实权。
司马懿的“弱者伪装”技艺无与伦比。他去世时已73岁,但他的人生中有四分之一的时间是以弱者的形象活着。年轻时,曹操看中了他,邀请他出仕,但司马懿心中有自己的打算。他知道曹操的多疑与手段,一旦选择站队,就可能受到连累。于是,他决定装病。虽然曹操一度派人来调查,但司马懿坚持装病七年,直到合适的时机才答应出仕。
后来,曹爽掌控朝政,权倾朝野,但司马懿依旧忍耐,甚至再次装病来迷惑曹爽。他的示弱,成功让曹爽放松警惕,而司马懿则悄悄积累力量,等待着关键的时机。
正如他所教儿子的那句话:“为人处世应随时应变,不可固守一端。”这一生,司马懿善于随机应变,无论是在军事还是政治上,他都知道什么时候该进攻,什么时候该守住,甚至在逃不过时,懂得投降保命。
在高平陵之变前,司马懿依然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太傅,他始终没有与曹爽正面冲突,而是伺机而动。终于,正始十年,司马懿抓住了曹爽三兄弟去高平陵祭拜的空档,带着三千死士攻入洛阳,控制了皇宫,成功废除了曹爽。
这场兵变的成功,许多人认为司马懿有幸运成分,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,所谓的幸运,其实是司马懿精心策划、逐步积累力量的结果。曹爽之所以放松警惕,就是因为司马懿的示弱让他误以为没人能与他抗衡。
司马懿的成功并非偶然,而是长期战略与隐忍的结果,他通过几十年的耐心等待与智慧,最终实现了反败为胜,掌控了曹家的江山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